重阳时节翩然而至,宛如大自然挥毫泼墨,将山川大地晕染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天空澄澈如洗,清风轻柔拂面,这般良辰美景,岂容辜负?我循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缓缓而上,脚下落叶簌簌作响,似在低吟着岁月的歌谣。举目远眺,层林尽披彩衣,红枫似烈焰燃烧,银杏若金箔铺陈,松柏犹苍翠挺拔,共同勾勒出一幅雄浑壮丽的秋日图景。山风轻抚脸颊,携来缕缕凉意,亦驱散了心头的尘嚣与倦怠,令人顿觉神思清爽,胸怀豁然开朗。
行至半山腰际,一缕清幽雅致的芬芳悄然飘来,循香探寻,竟是一片蓬勃盛开的菊花田。黄菊娇艳明媚,白菊素洁淡雅,紫菊婀娜多姿……各色菊花争奇斗艳,于萧瑟秋风中傲然绽放,尽显坚韧不屈之态。我俯身轻嗅,那淡雅清幽的香气沁润心脾,不禁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漫步于花海之中,思绪随风飘荡,遥念起远方的双亲长辈,不知此刻他们是否也正赏菊品茗,安享这静谧时光?
下山途中,目睹诸多家庭结伴出游的温馨场景。年轻的父母牵着孩童的手,耐心讲述着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孩子们欢蹦乱跳,脸上洋溢着无邪的笑容。更有子女搀扶着年迈的父母徐徐前行,不时停下为他们整理衣衫、递上温水。这些温情脉脉的画面,如暖流般涌入心田。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唤醒我们尊老敬老意识的特殊时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因忙碌而疏忽了对家人的陪伴与关怀。而此刻,众人皆放下手中琐事,阖家团聚,共度佳节,恰是对中华传统美德最生动的诠释。
溯源寻根,史韵悠长
归家之后,翻开泛黄的古籍典籍,追溯重阳节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原来,这一古老节日早在战国时期便有记载,最初旨在驱邪避灾,而后逐渐演变为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等民俗活动。历经千年岁月沉淀,它已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到民间百姓的生活习俗,从宫廷盛大的庆典仪式到寻常巷陌的日常点滴,处处可见重阳节的身影。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探寻其历史渊源,使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敬意。
历代文人雅士对重阳节青睐有加,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王维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真切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孟浩然所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当我再次诵读这些诗句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一同品味那份独特的情感韵味。受其感染启发,我也忍不住展纸研墨,想要挥毫泼墨写下自己内心的感悟。笔锋游走于宣纸之上,墨汁晕染开来,每一笔画都饱含着我对重阳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那氤氲升腾的淡淡墨香弥漫在空气中,与清幽的菊香相互交融渗透,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氛围,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重阳节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与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专属于老年人的节日,而是演变为全民共同参与的文化盛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重视这个传统节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庆祝和传承。他们积极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养老院看望慰问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重阳节体验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重阳节宛如一首悠扬婉转的歌谣,唱响了秋天的旋律;又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描绘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它巧妙融合了自然之美、亲情之暖、文化之厚、民俗之乐等诸多元素,让我们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个属于秋天的节日里,让我们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珍惜身边亲人朋友的陪伴;传承古老的习俗与美德,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重阳故事。愿这份美好如同那盛开的菊花一般,岁岁年年永不凋零,永远绽放在我们的心田。(刘德涛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