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建筑项目一线的职工,我的工作日常是与钢筋混凝土为伴,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构筑坚实的地面工业基础。我们建设的井塔、厂房、选矿车间,是传统能源和资源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然而,近年来,我们项目部的施工任务单上,“新能源风电项目”和“光伏电站基建”的比重日益增加。带着这份工作中的切身变化,我翻开了《中国新能源: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这本书,感触良多,仿佛为眼前繁忙的工地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户。
从“黑色”到“绿色”:一场深刻的产业变迁感同身受
书中系统阐述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宏大叙事,而对我而言,这种变迁并非遥远的国家战略,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脚下的工地上。过去,我们测量放线,是为了一座能深入地下数百米的井塔;今天,我们平整场地、浇筑基础,是为了托举起百米高的风机和成片的光伏板。从服务于“黑色”的矿产开采,到支撑“绿色”的清洁能源,我们企业、我们项目部,正是这场波澜壮阔能源革命最前线的“基建工兵”。
这种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到的“产业转型”不再是纸面上的名词。它意味着我们的施工技术、管理模式乃至安全理念都在随之更新。风电基础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要求、光伏场区对大面积场地平整和排水设计的精细度,都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建筑。这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将“矿建”的严谨与坚韧,融入到新能源建设的精准与高效之中。
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我们是一线的实践者
《中国新能源》书中对技术迭代和政策驱动的分析尤为精彩。在风电和光伏项目的施工中,我亲眼见证了技术的飞速进步。风机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其基础结构的设计也愈发复杂;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安装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要求我们不能再固守成规,必须紧跟技术前沿,理解设计意图,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
同时,书中提到的“双碳”目标、各项补贴和扶持政策,正是我们眼前这些项目的“源头活水”。当我们在一片荒芜之地开建光伏电站时,我们明白,这不仅仅是完成一个施工合同,更是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新发展理念添砖加瓦。这种“使命感”让平日里枯燥的施工数据、繁重的体力劳动,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时代意义。我们浇筑的每一方混凝土,都是在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和能源独立打下基础。
挑战与机遇并存:项目部层面的思考
阅读此书,也引发了我对项目部工作实际挑战的思考。新能源项目往往地处偏远,环境条件恶劣,这与矿山建设项目有相似之处,但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更为突出。如何在高强度作业下保障施工安全?如何协调好风机、光伏板等新设备供应商与土建施工的接口管理?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然而,挑战的背后是巨大的机遇。书中描绘的新能源市场广阔前景,意味着我们企业乃至我们个人,都站上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谁能更快地掌握新能源建筑的核心技术、形成标准化施工流程、培养出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作为一线职工,我深感个人技能提升的紧迫性,不仅要懂土建,还要了解新能源发电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知识,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新基建”人才。
合上书本,打开公司新闻,塔吊正在吊装光伏支架,运输风叶的超长卡车缓缓驶入。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新能源》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看清了自己手中具体工作所嵌入的时代经纬。我们不再只是“开矿建矿”的人,更是“追风逐日”的人。从大地深处到风光无限,我们用最坚实的建筑语言,参与并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我将带着这份新的认知与热情,继续投身于每一个项目,为建设更清洁、更美好的能源未来,贡献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建设者的力量。(毕德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