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以阿富汗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以阿富汗传统民俗“放风筝”为线索,围绕着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仆人与朋友哈桑两个跨越阶层的人物展开,尽管二人身份悬殊,但他们的童年却紧密相连。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却因自己的自私与懦弱背叛了哈桑,忠诚勇敢的哈桑在真相面前为了好朋友选择了隐忍。尽管二人在成长的变迁中早已渐行渐远,但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探究后,他最终迈向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读完全书,让我感慨万分,所谓“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们在成长路上的每段历程中都有在内心深处的博弈和徘徊,也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但重要的是我们在辗转反侧中选择了哪一面。
关于傲慢与偏见。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阿米尔和哈桑被阿塞夫拦住。阿塞夫对阿米尔说:“阿富汗是普什图人的地盘,过去是,将来也是。而哈扎拉人污染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家,弄脏了我们的血脉。”阿塞夫认为,阿米尔不应该跟哈桑在一起玩,更不能和哈桑成为朋友。阿米尔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他其实并没有把哈桑当成真正的朋友。虽然他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就像是亲兄弟一样。但是每次父亲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他从来没有叫上哈桑一起玩。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是高贵的普什图人,而哈桑是低贱的哈扎拉人,他们是永远无法跨越阶级的历史存在。
这也让我想起了电影《哪吒2》中申公豹的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或是未来可能会踏入的旅途中,我们终会遇到这样一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大山,席卷而来的成见如同阴影笼罩着我们的梦想和追求,成为前行道路上难以跨越的障碍。但也正因这座大山的存在,教会了我们坚韧与勇气,每一次打破的枷锁都是对自我一次深度的探索和成长,尽管过程充满了心酸与挑战、不确定和艰难,但仍是成长路上找寻真我的探寻与契机。而我们在沉默中隐忍,不断地攀登过程中也终会发现,成长实际上是一场孤独的救赎,我们追求的真正的自由早在一步一伐中偏离了执着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找寻到了与自己和解、拒绝内耗的平静与满足。
面对误解与排斥,人性的幽暗有如汹涌的潮水一次次将人吞没于恶意的深渊,但偏见从来杀不死真相,只会让冲破偏见的身影变得更加的耀眼。所以,我们要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山从来不会一夜消失,但每块被踩实的路,都将成为后来人更好走的方向。尼采有一句语录:“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所以当我们从水火中走出时,即便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也请做好选择“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善良。
关于成长与救赎。站在阿米尔的视角,发现人终其一生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追逐,而是内心的觉醒。我们开始尝试接纳自己,不仅仅是接纳那个光鲜亮丽、神采奕奕的自己,更要学会接纳的是那个藏在角落里不肯抬头的自己。命运就像风筝一样,虽然线在手中,但风总能把我们带到不同的方向。面对苦难与伤害,我们必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学会接纳自己的平庸、无能为力和偶尔的不善良。
人的一生更像是一场自我发现和自我救赎的旅程,所以在这个充满喧嚣的时代,我们要尽全力大大方方的做自己,接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的普通,摆脱他人的期待,笃定的走在前行的道路中,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允许一切发生有起有落,带着一路而来的芬芳与遗憾,奔向人生的旷野。(马涛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