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每当春意渐浓,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百花的芬芳时,我的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像是一个承载了厚重文化底蕴与丰富情感想象的符号,静静地绽放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品读牡丹,如同品读一卷厚重的历史,一首婉转的诗词。
牡丹之韵,在于其“贵”。这份“贵”,并非仅仅指代世俗意义上的财富与地位,更是一种源于其自身品格与风姿的天然贵气。它不似兰花空谷自赏的清高,也不像菊花傲霜斗雪的孤绝,牡丹的贵气,是一种雍容大度、仪态万方的风范。它坦然接受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在最适宜的时节,以最饱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它的华美。这份自信与从容,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贵气。它从不扭捏作态,也从不故作深沉,它的美,是健康的,是蓬勃的,是充满生命力的。这种“贵”,更体现在它与历史的紧密联系上。
自隋唐以来,牡丹便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被誉为“国花”,种植于宫苑禁地,成为权力与荣耀的象征。文人雅士更是对其倾注了无尽的笔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份万众瞩目的尊崇,赋予了牡丹一种与生俱来的皇家气派。
然而,牡丹的魅力,又绝非仅仅停留在“富贵”的表层。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到其内在的“韧”与“真”。牡丹并非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它需要经历严冬的考验,在寒风中积蓄力量,才能在春天绽放出惊世骇俗的美丽。深藏于内的韧性,是华美外表下坚实的支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尤其是那些气质雍容、仪态端庄的女性。杨贵妃赏牡丹的典故,更是将牡丹与绝代佳人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诗句,将牡丹的艳丽与贵妃的容貌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千古绝唱。这不仅仅是对外在容貌的赞美,更是对内在气韵的肯定。
牡丹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在绘画领域,历代画家留下了无数以牡丹为题材的杰作。从工笔重彩的精细描摹,到写意水墨的挥洒自如,画家们试图捕捉牡丹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下的神韵。清代恽寿平的没骨牡丹,色彩淡雅,意境清新,展现了牡丹娟秀柔美的一面。这些画作,不仅记录了牡丹的形态,更融入了画家个人的情感与对时代的理解。在瓷器、织绣、雕刻等工艺美术领域,牡丹纹样更是无处不在,成为最受欢迎的装饰主题之一。它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屏风、器皿、服饰、建筑构件上,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吉祥喜庆的色彩。
我曾在洛阳牡丹花会期间,亲身感受过那“花海人潮”的盛况。置身于万千牡丹之中,仿佛步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红的像火,黄的若金,紫的犹墨……各色牡丹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游人们穿梭于花丛之中,脸上洋溢着惊叹与喜悦。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牡丹为何能“动京城”。它的美,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热爱生命、欣赏美丽的心灵。
当然,对于牡丹,历史上也并非全是赞美之词。有人批评它过于秾艳,甚至带有俗气;有人认为它象征着奢靡,容易使人耽于享乐。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将其与象征君子品格的莲花相对照,隐约透露出一丝不以为然。这种批评,或许源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然而,在我看来,牡丹的富贵之美,并非原罪。它只是真实地展现了生命的一种可能性,一种绚烂到极致的辉煌。正如世间万物各有其美,牡丹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对于美的认知。我们可以欣赏莲花的清雅,菊花的隐逸,梅花的孤傲,同样也可以赞叹牡丹的雍容与华贵。
时至今日,牡丹依然是中国人心中最受喜爱的花卉之一。它不仅装点着我们的园林和庭院,更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之中。每当春天来临,看到牡丹那硕大而艳丽的花朵,总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繁荣、幸福、美好的憧憬。它像一位雍容的王者,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保持着它的风范与魅力,提醒着我们,生命可以如此热烈,美丽可以如此磅礴。牡丹,不仅仅是花中之王,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抹永不褪色的亮丽色彩。(刘德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