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饮食等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而粽子,则是端午不可或缺的美食。糯米的软糯,红枣的香甜,咸肉的醇厚,不同的馅料,包裹着不同的风味,却都承载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小时候的端午总是来得热烈。包粽子前三天,奶奶和母亲要忙活到深夜——大铁盆里的糯米要反复淘洗,直到水变得清亮、柜子里皱巴巴的红枣要在温水里泡个澡,胀成圆鼓鼓的模样、碧绿的粽叶要在大锅里咕嘟翻滚,成为有韧劲儿模样,蒸腾的热气里飘着粽叶特有的清香,漫进空气里,这是独属于北方的端午前奏。
包粽子是场盛大的仪式。奶奶和母亲盘着头巾,动作利落地折起粽叶,手指像灵巧的蝴蝶,三两下就折出个漏斗状。我总爱搬个小板凳蹲在旁边,眼巴巴看着糯米、红枣在粽叶里堆叠,趁她们不注意,偷偷抓几颗红枣塞进嘴里,品尝专属于那一刻的香甜。
捣乱不成,我便嚷着要学包粽子,笨拙的小手把粽叶捏得皱巴巴,包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不是漏了米,就是绑得松松垮垮。奶奶却郑重其事地把这些“作品”放进锅里,说:“我们小乖包的粽子,肯定是最香、最好吃的”。看自己包的粽子她们包的挤在一起,莫名生出几分骄傲。
蒸笼掀开的瞬间,白雾裹着浓郁的粽香扑面而来。粽子蘸着白糖是我的最爱,瓷碗里的白砂糖沾在粽角上,咬下去沙沙作响,甜得人眯起眼睛。那滋味,至今想起仍会馋得咽口水。
后来端午节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超市里的速冻粽子整齐地躺在冰柜里,真空包装的粽叶泛着不自然的光泽,咬一口,糯米紧实却少了嚼劲,红枣像是兑了糖水,再也尝不出记忆里的香甜。
去年端午,我请假回家。推开门,看见奶奶坐在院子里,手里攥着几片干枯的粽叶,反复摩挲。“奶奶,我回来了。”她茫然地抬起头,浑浊的瞳孔里映不出一丝熟悉的光亮,仿佛我是突然闯入的陌生人。那双手还保持着攥紧粽叶的姿势,指节微微佝偻,像是要将最后一缕粽香揉进掌纹里。“你是谁?”我的心猛地一揪,蹲下身握住她的手时,粗糙的触感让我鼻尖发酸。
妈妈不知何时走到身后,声音带着叹息:“奶奶最近总发呆,昨天还在灶台前,抓着米袋问我要粽叶,说她的乖孙女喜欢吃粽子......”妈妈说,奶奶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差,常常忘记关火,也忘记了包粽子的手法,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不小心砸在奶奶手背上,惊得她轻轻瑟缩。我慌忙用衣袖去擦,却看见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或许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她仍记得那些飘着粽香的清晨,记得有个小身影总在灶台边捣乱,偷吃红枣不说,还把糯米撒得满地都是。
如今闻到粽香,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飘着白雾的厨房——奶奶和妈妈戴着头巾在一旁娴熟的包着粽子,而我则蹲在旁边捣乱。时光带走了奶奶的记忆,却带不走藏在粽叶里的爱与温暖,有些记忆或许会被时光冲淡,但刻在心底的温暖,永远不会褪色。(焦梦瑶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