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钢筋混凝土会呼吸。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那个披着军大衣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工地东南角。金峰的手掌抚过昨天刚完成充气成型的仓体,冰凉的膜材表面还凝着霜花,他却像触碰熟睡婴儿般小心翼翼。
笔记本第217页的折痕又深了些。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十五年——从鄂尔多斯黄沙中筑起钢铁筋骨,到湘江之畔守护天下粮仓,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总在衣兜里窸窣作响。此刻他正蹲在直径24米的气膜仓体旁,呵出的白雾在安全帽照明灯里打着旋儿,笔尖悬在"膜材改良方案"的标题上方微微颤动。
"金工,早饭!"远处传来工友的吆喝。他应声抬头,望见远处山头渗出一线天光,像极了当年在毛乌素沙漠初见气膜球仓雏形时,晨光刺破地平线的那个瞬间。那时他刚转正成为技术员,笔记本才用到第3本,如今摞起来已能抵到桌角的"青年科技奖"奖状。
深耕技术沃土,勇攀创新高峰
自2010年投身工程技术岗位以来,金峰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从基层技术员到项目经理,再到气膜科技公司掌舵人,他始终站在技术攻关的最前沿。面对传统筒仓施工效率低、成本高的行业痛点,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填充式漏斗施工技术,通过轻质泡沫砼填充和湿法喷射砼工艺,使施工周期缩短40%以上,成本降低30%,相关成果获评中煤建安集团工法、河北省工程建设工法,并斩获中国煤炭建设协会“五小”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在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他更是突破重重技术壁垒:创新研发仓内组合工作平台系列装置,实现大直径筒仓锥壳高效施工;攻克聚氨酯喷涂结露难题,优化界面剂配比与施工工艺,创下6万吨级气膜储仓施工新纪录。截至目前,他已获授权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编写多项省级、行业级工法,用技术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敢为人先,打造全球标杆工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能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力量,是我最大的荣耀。”金峰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从参与建设首个气膜粮仓试点项目,到主导制定行业标准,他始终将国家战略需求扛在肩上。
2023年,由金峰团队参与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粮食储仓在四川成都新津直属库建成投用,标志着我国储粮技术迈入智能化、绿色化新时代。项目建成当天,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争相报道,称其为“粮食仓储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从图纸设计到施工攻坚,金峰带领团队攻克了气膜展膜、智能温控、环保喷涂等数十项技术难题。他创新提出的分层指向标记打包法、单侧翻开整体展膜法,使万吨级气膜精准就位效率提升50%;自主研发的云端气压监控系统与智能通风装置,实现仓内环境实时调控,为粮食长期储存保驾护航。这座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气膜穹顶”,不仅刷新了行业认知,更让“中煤方案”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赋能团队成长,引领行业变革
作为气膜科技公司的领头人,金峰深知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动能。他牵头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出一支高素质技术团队;他倡导建立的“一键查询系统”“智能设备管理平台”,实现技术资料云端共享、设备运维数字化管理,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在管理实践中,他注重将创新思维融入生产全流程: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降低能耗,推行绿色建造技术减少污染,探索“智能建造+数字孪生”新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累计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荣誉10余项,成为中国中煤科技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金峰也凭借卓越贡献,荣获中国中煤青年科技奖、优秀技术工作者等多项殊荣,并入选集团“专精特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金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阔天地里继续书写着创新篇章。他的故事,是中国中煤青年科技人才砥砺奋进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杜传新 文/图)